浙江产区:高开低走之思考
2015-2025“智能马桶这十年”深度调研(四)
编者按: 2015年,财经作家吴晓波的一篇《去日本买只马桶盖》一文经二次传播后引发央媒发声,随后两会热议,全民关注,将中国制造业的短板暴露于聚光灯下。彼时,智能马桶被视为“中国制造”的软肋,消费者纷纷赴日抢购。然而,这场舆论风暴也点燃了中国卫浴行业的革新之火。十年间,中国智能马桶产业从技术追随者蜕变为全球引领者,产业链从依赖进口到本土化创新,市场从萌芽期迈入高速发展期。
也是在2015年两会上,政府工作报吿首次提出“中国制造2025”战略计划,并在当年5月经国务院正式签批。“中国制造2025”是中国政府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第一个十年行动纲领,目标是坚持创新驱动、智能转型、强化基础、绿色发展,加快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。十年来,“中国制造2025”各项目标早已实现,中国制造迈入“中国智造”,而我们的智能马桶研发、制造水平飞速发展,居民使用普及率不断提升,成果斐然。
十年来,智能马桶发展过程中有哪些里程碑事件?有哪些颠覆性创新?有哪些可歌可泣的故事?有哪些经典营销案例?带着这些问题,卫浴专家涂耀灿历时两月余,前往佛山、台州、衢州、宁波、潮州及厦门等产区调研访谈,试图寻找答案...
本文根据卫浴专家涂耀灿在浙江产区调研期间访谈内容整理而成(节选)
一、浙江产区:中国智能马桶的开山鼻祖
浙江智能马桶产业在中国卫浴版图占据重要地位,以台州为中心,杭州、衢州、宁波、温州均有生产企业,而浙江智能马桶的历史,最早可追溯至90年代初。时至今日,台州仍保持着多项“全国第一”,国内第一台智能马桶盖板诞生于台州,第一台全功能智能马桶由台州企业率先研发上市,无水箱智能马桶、脚踢式感应器...等等技术和创新均由台州企业首发,这里还有着全国第一家智能马桶协会,第一家由当地政府出资设立的国家级检测中心。

图为笔者在台州国家质量检测中心调研
但是,台州智能马桶在2015年以前,和国内其他产区一样,虽然有着先发优势,但由于普及率低,市场冷清,智能马桶生产企业的数量、规模、名气都不大,比起欧路莎、埃飞灵、菲时特这些“内外兼修”的综合卫浴品牌企业,就显得不那么引人注目了。
2015年,吴晓波《去日本买只马桶盖》一文横空出世,智能马桶逐渐被国人关注,而台州政府、企业迅速抓住这一热点,联合发力,顺势而为,抢占了制高点,自此,台州智能马桶驶入了发展快车道。
二、乘东风,台州产区抢占先机露峥嵘
用“厚积薄发”来形容此时的台州智能马桶企业,恰如其分。维卫、星星便洁宝、西马、特洁尔、怡和这些布局较早的企业乘着《去日本买只马桶盖》全民关注的东风,基于历史和技术沉淀,纷纷加大投入,在研发、制造领域甚至于企业品牌传播方面走在了行业前列,依托先发优势迅速抢占了行业制高点,并有力的带动了浙江其他产区发展,逐步形成了浙江智能马桶产业集群。截至2018年,浙江产区智能马桶产量占据了全国近80%份额,全国的品牌卫浴企业绝大部分都在浙江贴牌代工,这其中,又以台州最为繁荣。高峰期,仅台州就有近200家智能马桶生产工厂,一位要求匿名的行业人士告诉老涂,当时智能马桶火了以后,台州很多做化妆品的老板纷纷涉入智能马桶领域,但是这些老板都是抱着“赚快钱”、“捞一票”的投机心态进来的,随着台州智能马桶“大干快上”,台州产区首先自己卷了起来,在出现亏损看不到希望以后,这部分跨界进入的企业基本都已关停。

图为笔者在西马调研(左周文俊/中涂耀灿/右刘日志)
据台州电子学会2020年主编的“引领智马标准,构建人才梯队,完善产业链--助力智能马桶产业发展”的调研报告,也印证了匿名人士的说话,2015-2018这四年是台州智能马桶的高速发展期,2018年全市智能马桶产能约540万套,实际产量超250万套,但这一数据在2019年开始回落,且呈逐年下滑态势。
三、厦门潮州上下夹击,浙江产区两头承压

图为笔者在埃飞灵调研(左龚学文/右涂耀灿)
2018-2019年对于台州乃至浙江企业来说,是个分水岭。
随着厦门产区以科牧、瑞尔特、恩仕、倍杰特为代表的智能马桶生产企业在技术上的突飞猛进,厦门智能马桶以技术流、质量稳定而声名鹊起,不少国内大牌纷纷转而与厦门企业合作。
而潮州企业凭借着陶瓷产区传统优势,在中低端市场有着极大竞争力,上下夹击之下,浙江产区两头承压,代工订单萎缩,产区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。
当地行业人士坦言,现在是价格干不过潮州,技术赢不了厦门,想做自有品牌吧,投入大,见效慢,真的让人头大。
面对困局,不少企业纷纷试图转型突破,或加强自有品牌建设,或股权更迭寻求资源整合强强联手,或进入新兴产业。这期间,喜尔康、西马、特洁尔均完成了股改(公司名称里有“股份”二字意味着已完成股份制改革),意图进入资本市场。但是此后因疫情原因(部分企业更多是因为战略失策),很多企业的布局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较大影响,至今,浙江产区自有品牌发展依然不足,且进一步的影响了贴牌代工业务,除怡和并入麦格米特外,其他企业的上市之路,目前未有进展,几乎处于停滞状态。
四、浙江产区的出路在于陶瓷配套?
笔者在浙江产区调研期间,多次听到产区企业家和行业人士提及浙江产区缺乏陶瓷配套,直言这是最大的硬伤,认为这是浙江产区逐步被厦门、潮州赶超的根本原因。
诚然,作为智能马桶的主要部件,在电子元器件技术日趋成熟的今天,陶瓷体的重要性不言而喻,没有自己的陶瓷厂,不管是在质量把控方面,还是款型开发上,都受制于人。再者,交货周期、物流费用等等因素叠加,浙江产区缺乏陶瓷配套,的确是个让人头疼的问题。
笔者咨询台州智能马桶协会及部分企业家,为何不在台州建设陶瓷生产线,自产自销,自给自足,多位产区人士说曾经也多次向政府及主管部门建议过,但碍于陶瓷生产涉及高能耗及环境污染问题,与当地政策相悖,导致无法落地。
台州政府对于智能马桶产业的重视及支持力度显然是极高的,出台了诸多扶持政策,甚至斥巨资成立了国家级检测中心,但对于智能马桶产业链中最为核心的陶瓷供应链的建设,是否做过科学、详尽的环保调研,就不得而知了。
近年来,随着煤改气、高压注浆技术的普及,陶瓷产业的能耗问题和环保问题,都有了非常大的改观。像经济特区厦门,多年来一直有陶瓷厂存在,近年还新增了30亩工业用地,用于陶瓷厂扩产,厦门在环保方面的评估方式及政策,是否值得台州借鉴和学习?
而毗邻台州的宁波余姚,专业陶瓷生产企业-恩迪卫浴即坐落于此,恩迪卫浴创始人戴爱春,业内知名陶瓷专家,用他自己的话来说,“一辈子都在玩泥巴”。笔者赴余姚调研期间,与戴总进行了深入交流,戴总介绍说恩迪卫浴目前马桶年产量约20余万套,主要是外贸出口,笔者听完大吃一惊,浙江产区目前最缺乏的就是陶瓷供应链,余姚至台州、衢州均为200多公里,这个距离,和厦门到潮州几乎一样。笔者询问戴总,为何没有与产区协同提供配套,戴总说,以前也是合作过的,刚到余姚时,也得到过不少企业的帮助,后面因为种种原因,就慢慢没做了,问及具体原因,戴爱春三缄其口,不愿多谈。
我建议戴总,偌大浙江产区,陶瓷配套前景如此广阔,为什么不考虑扩充产能,或引资入股寻求战略合作,既能就近服务浙江产区,又能做大规模,戴总笑言,目前这样蛮好,不想搞得太累。
一边喊着陶瓷配套是硬伤,一边舍近求远去唐山、潮州采购,个中缘由,令人费解,也值得浙江产区智能马桶企业深思。
五、浙江产区的跌宕之路:高开低走,未来在哪里?
说到浙江产区,就不得不提维卫和便洁宝了。作为曾经的智能马桶第一品牌,维卫股权几经更迭,目前,创始人金建国已失去控制权,其子金诚宇虽持有30%股份,但是金氏家族已全部退出管理层,不再参与日常经营,新维卫大股东顾子昌聊及加入维卫之过程,颇有几分无奈,原本是作为投资者身份入局,一开始也仅仅是小股东,最后债权变股权,一步步成为控股股东,但是顾子昌依然坚定看好智能马桶产业,并提出了“新维卫,新未来”的口号,称要全面梳理战略,重新定位,再出发。

图为笔者在维卫调研
便洁宝作为曾经的双雄之一,多年来虽始终不温不火,但也不急不躁,背靠星星集团,实力毋庸置疑,但一直未见发力,多半是战略原因。
而西马也经历了管理层的更迭,大股东刘日志重新执掌西马,表示将专注智能马桶的研发与生产,做好代工服务,誓言要让西马重回OEM/ODM第一梯队。面对潮州产区咄咄逼人的价格战,刘日志认为这是产业发展的必经之路,任何行业都有野蛮生长期,坦言潮州价格战也有好的一面,就是快速推进了普及。刘日志以当年深圳华强北山寨手机为例,直言低价产品推动普及也是价值和贡献,并发出灵魂拷问:现在还能看到山寨机吗?
刘总认为,当普及率足够高的时候,消费者会更注重产品质价比,市场会自动淘汰落后产能及劣质商品。
怡和被麦格米特收购后,依托资本力量和技术优势迅速脱颖而出,成为了台州产区的明星企业,也是唯一没受外部环境影响的浙江企业,台州一行业朋友称,怡和的成功不同于其他台州企业,应归功于麦格米特成熟的集团化管理体系,以及专业专注精神。

图为笔者在怡和调研
怡和的成功,似乎并未受到陶瓷配套供应链的影响,这个问题,同样值得产区同仁深思。
台州产区目前仍有智能马桶企业40来家,较高峰期,已十去七八。
宁波余姚产区情况更为严峻,原有六七家生产企业,目前仅剩舜洁还在孤军奋战,其他的,或退出,或已泯然于世。
温州、杭州的情况和宁波类似,零星企业生产,尚未形成规模。
笔者在衢州喜尔康调研期间,据董事长吴锡山介绍,其高峰期产值12亿,近年来又新增龙游工厂50万套产能,仅就产能来说,喜尔康已走在行业前列。

图为笔者在喜尔康调研(左涂耀灿/右吴锡山)
据行业人士透露,喜尔康前些年大手笔涉足智能家居,联合海鸥和贝朗成立“贝喜欧”智能公司,对喜尔康进行股改等等,耗费了大量财力、精力,作为一家以贴牌代工为主营业务的公司,多元化经营势必会分散其精力和资源,这或许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OEM/ODM业务发展。
2015-2025,历经十年发展,浙江产区呈现高开低走之势,时至今日,先发优势几乎丧失殆尽。本地多名要求匿名的行业人士一致认为,不少企业家急需改变观念,特别是在人才引进及使用、战略定力等方面,同时,面对潮州的陶瓷优势和低价竞争、厦门的高水平研发与精工制造,浙江产区如果不团结起来积极应对,未来堪忧。而多位企业家也对目前现状一筹莫展,显得信心不足,悲观情绪似乎弥漫着整个产区。
多位当地人士笑言,台州人打江山厉害,守江山貌似弱一些,他们特别提及,当年浙江第一家小商品市场就诞生于台州,但是后面被义乌全面超越,如今的智能马桶产业,似乎又在重走老路。
台州智能马桶协会会长、欧路莎董事长林华友则认为,台州工厂用地价格高企,供应链不完善,导致产品综合成本过高,再加上人才短缺,目前的确处于困难时期,急需转型升级。
客观地说,浙江产区尚有产业集群优势,在注塑、电子元器件及模具开发方面也极具竞争力,如能改变观念,团结起来,整合全省资源,解决陶瓷配套问题,也不是没有一战之力,笔者认为,现在说浙江产区没有未来,尚言之过早。
只是,观念,是容易改变的么?
衷心期待浙江产区重振旗鼓,再现往昔雄风。
